10月28-29日,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第二届东北文学与文化论坛在文学院举行。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校长王菲菲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介绍学校情况,吉林省社科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郭连强致辞。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原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先生、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先生、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确先生、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康学伟先生、白城师范学院副校长康建强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岭南学者左鹏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单小溪教授等来自国内17所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论坛。
王菲菲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从事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及兄弟院校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当前正值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迈入蓄势待发新阶段,举办东北文学与文化论坛,结合中国语言文学发展趋势,聚焦东北地区文学与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为中国语言文学前沿问题探讨提供新的视角和范例,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必将影响深远。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副校长 王菲菲
郭连强代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此次会议的承办单位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致以诚挚的谢意,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正确方向,在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火热实践中贡献更多社科力量。
吉林省社科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 郭连强
开幕式由文学院院长孙艳红主持。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院院长 孙艳红 教授
本届论坛学术报告分为主题报告、主题论坛、分论坛三个环节。
主题报告环节由文学院副院长李振峰主持。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院副院长 李振峰
傅道彬作了题为《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述具有面向现代和基于中国两个理论维度。中国式学术话语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总结与传承性的知识体系、始于“小学”的考证方法和短章札记式的学术表达,是“中国式”文学批评建构的思想土壤。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构建强调“宗经”和“通变”两个基本原则:“宗经”是对文学思想传统和审美精神的坚守,是守正;而“通变”则是文学在时代精神推动下的突破和升华,是创新。傅道彬表示,马克思特别注意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因此一定要将“中国式”文学批评的话语构建放到时代性、现代性、世界性的语境里,具有“世界的目光”。
哈尔滨师范大学 傅道彬 教授
张晶作了题为《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美学命题是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理论资源。对于现今的文艺批评,美学命题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的功能。文艺批评不应该是随意褒贬,而应有正确、深厚的美学理论作为基础和标准,很多命题在其中能够起到切中要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作出这样的论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这三个“讲求”,其实也是在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命题。无论是对中国美学史的学术研究,对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还是对当代的文艺批评,命题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传媒大学 张晶 教授
王确作了题为《中国美学的异步进程与当代化返回》的学术报告,他深入探讨了中国美学在近代史上与西方美学的接触和交流的时间差异和选择困境,以及这些差异和困境对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报告回顾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土化、后实践美学等阶段,以及这些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报告分析了中国美学在当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借鉴西方美学和本土美学的优势,构建一个具有世界性和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 王确 教授
康学伟作了题为《谈谈东北现代文学繁荣的经济动因》的学术报告,他首先分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东北经济发展的脉络。并且从张作霖时期公路、水路、铁路的发展情况到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时期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随后列举了1926至1928连续三年的电台发展,同时列举了九一八事变前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时高校数量的变化以及东北工业基础的破坏等状况。最后提出,东北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之际,推动东北文化的复兴更需要解放思想,创作自由,百花齐放。
东北师范大学 康学伟 教授
左鹏军作了题为《重新发现那一片戏曲史空间——近代传奇杂剧的价值重估》的学术报告,他深入探讨了近代传奇杂剧的重要性。首先介绍了戏曲研究的开创者,并强调了基础文献的关键性。然后,讨论了戏曲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对戏曲研究的推动作用,以及各位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他指出近代传奇杂剧在文献学、戏曲史、文学史、政治史、社会史、新闻史、出版史和语言史方面的多重价值。最后,提到了作者编辑的《近代戏曲丛刊》项目,强调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华南师范大学 左鹏军 教授
康建强作了题为《中国古代小说欲望美学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他深入探讨了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方式,包括欲望的内涵和层级,文学作为欲望审美的载体,以及不同类型的欲望书写范式和其审美效应。还分析了古代小说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欲望的书写方式,以及这种书写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欲望书写的思维逻辑和操控方式,以及欲望书写的动力结构和心理图式生成。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欲望审美的核心要义,包括欲望现实与心性理想的审美教化,以及自然之境的审美功用。
白城师范学院 康建强 教授
主题论坛环节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鞠焕文、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院副院长杨雪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鞠焕文 副教授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院副院长 杨雪 教授
在主题论坛环节,胡胜作了题为《“开放的西游学”的建构》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基于丰富文献的多元“西游”世界之建构,不仅意味着学术空间的深入拓展,也意味着学术重估的可能,而“重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典个案之重估,如《三藏取经》《莲花会》等民间文献个案的再发现与深入研究。第二,“西游”故事体系之重估,如傀儡戏《三藏取经》与“西游故事”的南北系统之重估。第三,研究方法之重估,即“跨文本”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入,这不仅体现在文本间的横向解读,也体现在通过文本系统进而深入多元文化空间的拓展。
辽宁大学 胡胜 教授
王春雨作了题为《生活美学的在场性与审美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美学并发起了关于生活的审美之思——关于美好生活实现的问题,同时列举了第四次美学热潮——关于生活美学的讨论,呈现两个特征:范围广泛和主题多元。阐释了生活美学和生活美育构成的美好生活的美学因素。之后,王教授重思了生活美学的边界问题、关于整体的生活转型以及生活中文艺学和美学观。关于美学的生活转型主要是指美与生活边界的打破,通过人自身、人与生活关系——主动融入以及人与自然自身意识形态。通过对生活美学的应用与思辨将艺术与生活的某种经验纳入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 王春雨 教授
张丛皞作了题为《殖民地历史与解放区文艺生产》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阐释了红山文化的祖源问题,并分析了东亚地缘与政治的关系。同时列举了一些关于参加“大东亚文学会”的作家不能创作的现象,随后对东北文学对沦陷的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并且对《伪满洲国文学史》中作家使用的协和语进行研究。然后列举了袁熙作家的事例来阐释解放区文艺与东北文学、地域化解放区文学、赵树理方向等现象,并阐明了关于文艺大众化——作家对东北历史不熟悉的史学文学因素,从城市化建设、文学创作等因素去分析殖民地历史与解放区文艺产生。
吉林大学 张丛皞 教授
郝青云作了题为《清代北疆纪行文学“蒙古-东北”线路的景观书写与情感表达》的学术报告,她认为,清代北疆纪行文学中“蒙古-东北”路线的景观书写和情感表达,是由官员在出使途中创作的,主要关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这些文学作品记录了北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这些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使命担当、悲悯情怀、思乡怀土等情感表达。这些作品对于研究清代北疆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与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民族大学 郝青云 教授
单小曦作了题为《智能科学化与数字人文主义——作为“数字人文2.0”的新媒介文艺批评》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数字人文主义是一种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面向人类美好未来理想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新媒介文艺批评是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批评对象的文艺批评。这种新媒介文艺现象包括网络类型小说、网络大电影、网络自制剧、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构成的网络大众文艺,以及新媒介装置艺术、超文本文艺、人工智能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等“天生数字”材料。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数字人文主义理念指向的是在数字媒介化现实中人类如何获得美好生活和走向未来的理念。这种数字人文主义的理想指向是人类主体在与其他行动者的和谐互动、多元共生境况中(而非你死我活的对抗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理念。
杭州师范大学 单小曦 教授
李宝龙作了题为《成海应<诗经>婚恋诗研究中的汉宋<诗经>学传承与异变》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探究了成海应在朝鲜半岛《诗经》学史上地位重要,针对成海应《诗经》学研究具体内容探究有待挖掘;《诗经》婚恋诗是中外《诗经》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韩国《诗经》学研究在学术界愈发受到重视。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问题提出、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其中,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世”导向的汉代《诗经学》传承和“制欲”导向的宋代《诗经学》传承。文章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探讨了汉、宋两代《诗经》学传承与异变的问题。
延边大学 李宝龙 教授
杜若松作了题为《北方有佳人:金仁顺作品中东北悖论情结》的学术报告,她认为,东北女作家金仁顺的作品主要分为三类:成长系列、都市爱情系列和民族古典主义题材。她的作品中,东北的生命体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尤其是冷硬和死亡。她的作品中也涉及到东北的酒文化和民族历史记忆。金仁顺的作品以冷静、节制、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东北人的苦难和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东北的文化和历史。她的作品对于东北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长春师范大学 杜若松 教授
李静作了题为《欧阳棐墓志疏证》的学术报告,报告探究了欧阳棐的墓志和他的生平事迹。欧阳棐是一位文学家,他的墓志被发现于1985年,现存于新郑市博物馆。文章详细介绍了欧阳棐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职位、家庭、著作等。文章还对欧阳棐的墓志和毕仲游《欧阳叔弼传》等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欧阳棐的生平事迹和墓志的探究。
吉林大学 李静 教授
董希平作了题为《宋词发展进程的机构推动:以教坊制度的演进为例》的学术报告,报告通过分析教坊制度的演进,探讨了其对宋词发展的推动作用。报告首先指出,宋初教坊的建设使汴梁成为了娱乐重镇和演唱中心。接着,通过教坊由分部奏曲向执色表演的转变,提升了宋词演唱的灵活性和表演效率。最后,教坊职能的分合影响到大晟府二十余年的辉煌,促成了徽宗朝歌词表演创作的高潮。这三个方面共同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和演唱。
中国传媒大学 董希平 教授
本届论坛共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字学及语言学、文艺学四个分论坛。中国古代文学分论坛由内蒙古民族大学于东新教授、北华大学任树民教授主持评议,11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中国古典文献学分论坛由吉林大学由兴波教授、长春理工大学闫雪莹教授主持评议,12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文字学及语言学分论坛由通化师范学院王洪杰教授、吉林外国语大学方勇教授主持评议,12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观点;文艺学论坛由通化师范学院王学胜教授、吉林外国语大学宋学清教授主持评议,13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交换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意见。
中国古代文学分论坛
中国古典文献学分论坛
文艺学分论坛
文字学及语言学分论坛
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的主题为“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年会分设5个学术专场,分别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举办。我校作为本届年会第二个专场的承办单位,责成文学院、科研处全权负责,全力配合。文学院高度重视本届年会,积极征集学术论文,精心筹备学术专场,本届论坛不仅拓展了学界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理解,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