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2年寒假咸云工作坊如期开讲。咸云工作坊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指导,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省传媒学会主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指委承办,自2020年暑期起已成功举办三期。
在咸云工作坊开班仪式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新闻与传播学院夏维波院长用三个“云”总结了咸云工作坊创办以来的发展,即参与成员的“贤者云集”,知识图景的“天光云影”,洞察社会、思考生活的“满天云月起,一地山水来”。最后,夏院长对参加本期咸云工作坊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
开班仪式结束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分别在1月8日、10日分上下两讲讲授了《数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以框架分析范式转变为例》。新闻与传播学院王鹏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国内外200多名高校师生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
潘霁教授
在8日的讲授中,潘霁教授主要探讨阐述了新数字经验背景下数字网络研究理论及方法的转变与创新。他首先讲述了方法论与理论的扭结,帮助大家跳出研究方法做为工具的视野,从研究仪式的角度带领大家走进研究方法。并指出理论设定方法的前设,方法限定了理论建构的视野和尺度,同时就实验法、调查问卷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应了什么样理论立场和假设进行了讲解。
“经验和理论之间是一团黑雾,经验只有研究者以某种方法切入才会显露出来。”潘教授将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关系总结为:召唤点亮。他讲述了对数字经验客观性描述的可能性、传播经验的显露与演说、理论-方法作为对复杂经验的学术“驯化”和召唤及数字传播经验-立场理论方法相应的创新与转变。
潘霁教授线上讲课截图
潘教授重点讲述了刺激理论方法创新的数字经验,突出强调传感器网络、社会网络、射频标记、交流记录和数据共享等几个领域。同时,以Jim Gray的人类科学研究经历讲述了目前人类科学的范式转换以及目前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过程。
在10日的讲座中,潘教授以框架分析为例探讨研究方法的转变——通过对框架理论的解剖,拓展到数字经验和数字方法上的转变,来促进对其他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他认为框架理论是个合适的例子,一方面它既是理论又是方法,我们对框架的理解不同,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差异;另一方面框架理论误用的很广。
潘霁教授线上讲课截图
潘教授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形式阐释了框架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框架理论的多重脉络至少有三个转向:从戈夫曼的城市陌生人新空间的符号对话,到罗伯特·安特曼的文本强调模式,再到Gamsom&Latsch的signature matrix。作为基本的意义生成单位,其复杂构成中有一些部分慢慢的隐去了,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公共空间从框架理论的消失。
潘霁教授线上讲课截图
潘教授还指出,移动网络数字技术使框架理论面临再情景化的压力,在数字环境当中,各种感官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传统当中由视觉占据主要感官结构的那些框架会得到重新的界定。私人媒介实践重新嵌入公共建筑空间,物质空间数字化成就个人体验,数据、计算和算法实时调整空间、移动速度、地方与框架形成关系。最后,潘教授以一张洞穴人的图画隐喻框架理论的前景,指出符号的再现造出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意义生成。
讲座末尾,聆听报告的师生们与潘教授进行了积极地提问和深入的交流。新闻与传播学院夏维波院长对讲座内容分享了自己的总结和思考。至此,咸云工作坊第一模块讲座圆满结束。